一、網站基本介紹
網站是由多個網頁所組成的集合,這些頁面彼此之間透過超連結相互連結,並可透過網際網路進行存取。使用者透過 瀏覽器如 Chrome、Edge、Safari 等,輸入網址即可瀏覽網站內容。
網站可用於多種目的,如資訊發布、電子商務、教育學習、社群互動、娛樂等。
二、網站的組成架構
使用者直接看到並與之互動的部分,也稱為用戶介面 (User Interface)。
常見技術:
HTML(結構):定義內容與網頁結構。
CSS(樣式):負責外觀設計與排版。
JavaScript(互動):控制互動行為與動態效果。
前端框架/函式庫:
React.js、Vue.js、Angular、Bootstrap、Tailwind CSS等,我的畢業專題選用react.js。
處理資料邏輯、資料庫操作與伺服器端運算。
負責:
使用者登入驗證
資料儲存與查詢
與前端溝通(透過 API)
常見語言與框架:
Node.js、Python (Django / Flask)、PHP (Laravel)、Java (Spring Boot)、C# (.NET Core),我的畢業專題選用Django。
資料庫:
關聯式 (SQL):MySQL、PostgreSQL、SQLite
非關聯式 (NoSQL):MongoDB、Redis、Firebase
Web Server:如 Apache、Nginx、IIS,用於處理使用者請求與回應。
Database Server:儲存網站的資料內容。
Cloud Server:AWS、Google Cloud、Azure 提供彈性部署環境。
三、網站的運作方式
使用者在瀏覽器輸入網址。
瀏覽器透過 DNS (Domain Name System) 將網域轉換為伺服器 IP 位址。
向伺服器發送 HTTP / HTTPS 請求。
後端伺服器接收請求,從資料庫取出資料並生成網頁內容。
伺服器將資料以 HTML / JSON 格式回傳給瀏覽器。
瀏覽器解析並渲染頁面,顯示給使用者。
四、網站開發環境
編輯器:Visual Studio Code、Sublime Text、Atom
版本控制:Git + GitHub / GitLab
封裝工具:Webpack、Vite、Parcel
API 測試工具:Postman、Insomnia
本地端開發環境(Localhost): 使用 XAMPP、WAMP、Node.js、Docker 模擬伺服器。
正式部署環境(Production): 網站上線到主機(Hosting),
例如
GitHub Pages(靜態)
Vercel / Netlify(前端)
AWS EC2 / DigitalOcean(後端)
Firebase / Supabase(全端即服務)